武汉拼团购房216群(73)
  • 浅浅:这个楼盘到底好不好?
  • 雪花飘飘:好的呢。
  • 零:这个楼盘周边环境设施怎么样?
  • 英雄:我去看过,很齐全。
  • 牛转乾坤:这个楼盘价格波动大么?
  • 日记本:这个楼盘性价比高。
  • 回忆:我建议你们去楼盘看看。
  • 大头:也可以直接咨询置业管家。
  • 吃了么: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去看看啊。
  • 蓝天:上周我已经签合同了。
185人申请入群

武汉2035 城市转型与总规转型出炉,武汉你赢了!

发布时间: 2018-11-27 10:55:52

来源: 亿房网综合

分类: 本网原创


2018年8月,《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7-2035年)》获武汉市规划委员会审查通过。为加强对新一轮总规的理解和认识,围绕总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,特邀本次总规的主要负责人、市国土规划局规划编制处殷毅处长做主题为《武汉2035城市转型与规划转型》的主旨报告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报告内容,没有机会亲临现场的小伙伴们,快来看看吧!

城市规划是城市社会、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投影。

你不能制造一个规划,而是只能培育一个规划。

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判断

与北京、上海等已经进入进入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的稳定发展不同,武汉处于快速扩张和寻求稳定发展的交替期。至2035年近20年时间里,武汉将处在重要的城市转型期,其转型的复杂性、渐进性、艰巨性将深度影响本轮城市总体规划。本轮总规一方面要尊重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律性(工业化中期-后期的扩张+质量发展);另一方要缩短转型期,尽快转向后工业化阶段的稳定质量发展期。

武汉城市转型“四个维度

➽  经济转型:经济发展动能与城市发展模式转换

一是城市发展动能转换,将更加注重创新和改革。国内如深圳、杭州等城市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均得益于创新与改革的动能转换。二是模式转换。城市的发展将从靠扩张,转为靠质量。三是速度转换。近几年武汉的城市发展将从高增长逐步转向中高速增长,直至相对稳定增长。我们预计未来武汉经济总量增速将从“8-10%”区间,逐步稳定至“5-6%”区间。

➽  科技进步:人工智能与互联网+将深刻改变城市时空关系

一方面,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促进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,对城市产生深度影响。伴随人工智能、自动驾驶等技术成熟,未来城市将实现智能公共交通、无人驾驶私家车等出行方式,从而影响城市路网结构和空间模式。另一方面,互联网+技术促进移动互联走向万物互联,城市功能分区将进一步模糊化,土地利用更加兼容混合,公共空间将成为城市空间的关键节点。

➽  社会转型:城市发展从“物本”走向“人本”

随着国内社会主要矛盾阶段的转变,城市逐渐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。传统城市规划也从单纯关注物质空间转而关注社会问题。本次总规一是关注中高端人才,更加强调如何服务好、培育好中高端群体;二是关注基本保障功能,强调社会保障与普惠。

➽  空间转型:经济发展动能与城市发展模式转换

武汉空间转型趋势表现在,一是向更大尺度转型,市域转向大武汉地区,往城市群、大都市区转型;二是向更小尺度转,市域转向中微观尺度的政策分区,重视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。

针对城市空间规模,与国内其他城市用地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不同,近期,武汉将保持建设用地“适度增长”趋势;预计至2025年左右将转为“紧增长”态势,新增建设用地逐渐递减;至2030年之后将逐步转向“零增量”,走高质量发展路径。

    武汉总规规划转型要点➽  理念转型从单一维度到经济、科技、文化竞争力多维并重新一轮总规确定了“1+5”的城市发展目标体系,其中“1”是2035年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,建设创新引领的全球城市和江风湖韵的美丽武汉。5个分目标强调了硬软并重,其中创新城市、枢纽城市、安全城市体现了我们的硬实力,而国际滨水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是我们的软实力,也是我们的文化影响力。

    从“物本”发展到“人本”发展

    一方面重视宜居环境竞争力。生态、文化、交通、服务、品质提升支撑人才发展战略。从“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”到“百万校友资智回汉”,形成打造招才引智的“武汉样本”,通过生态、文化、交通、服务、品质提升,在人才争夺战中找到并发挥自己的宜居环境优势,进而支撑新时期的人才战略,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。

    另一方面实现多元包容发展,满足各类人群基本服务需求。顺应人口结构老龄化、少子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,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,为不同年龄结构、收入结构的人,提供不同类型、标准的就业、居住、服务。

    充分发挥总规三大作用:从管理工具到城市发展纲领性文件

    一是战略引领作用。城市规划是政府决策的支撑,要通过总规引导城市发展战略抉择;依据总规制定重点战略实施计划,推动总规内容实施;引领共同规划编制实施。发挥总规统筹其他专项规划作用。

    二是刚性约束作用。通过总体规划锁定全域三大空间,统筹全域空间资源配置。通过总规实现对公共空间、公共安全、公益设施的管控;深化“总-分-控”科学传导,对强制性内容逐级细化、传导落实。

    三是多规合一作用。通过总规奠定空间规划基础,实现“多规合一”和“两图合一”;加强其他部门、各区的“多规衔接”,指导各区分区规划等规划深化。

    ➽   空间转型

    从市域走向区域,强化大都市区的重要地位

    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。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,需要构建更加开放、辐射更强的空间结构,切实发挥引领区域空间协调的核心作用。同时从区域责任层面,应依托“一带一路”、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,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,共同打造中国新经济增长极。

    ▲长江经济带空间格局 

    ▲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

    构建大都市区,谋划区域发展。这是武汉主动承担国家责任,城市地位上升、功能拓展的需要。作为超大城市,需要从更大的空间范围高度统筹谋划城市未来发展,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,深化落实“一带一路”、长江经济带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国家战略任务。也是武汉由市域走向区域,实现区域同城化、一体化发展的需要。武汉在经历了由沿江向主城、都市发展区逐步拓展后,目前武鄂黄黄、汉孝临空地区等基本形成了连绵板块化布局的空间形态,迫切需要加强近汉地区空间统筹。同时根据东京、上海等世界城市经验,大都市区化发展也是国内外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。

    ▲武汉规划空间格局的演变

    ▲同比例尺大都市区范围比较图

    武汉大都市区划定。新一轮总规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考虑武汉市域与区域空间格局关系,根据空间临近、功能互补、交通通勤、生态共保等原则,划定武汉大都市区范围为武汉及其周边共11个县市。在大都市区范围内,统筹产业经济、功能联动、生态保护、公共交通、市政设施、公共服务等综合布局,构建“146”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,推进区域协调发展。

    ▲武汉大都市区范围界定图    

    ▲武汉大都市区“146”空间结构图

    从中心城区走向全域一体,坚持集建区、非集建区协调发展

    划定“两区”,实现规划管控全域覆盖按照城市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、生态特征、城乡功能、管控要求等特征,突出分区统筹发展,将武汉全域划分为集中建设区和非集中建设区。集中建设区指城市建设集中连片发展的区域,是未来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主要发展区。非集中建设区指集中建设区以外的区域,是农业生产、旅游休闲的核心区域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。

    ▲全域覆盖的集建区和非集建区范围示意图

    集建区:“1331”是对“1+6”城市空间格局的再升级。以城市功能和宜居品质提升为出发点,以空间结构优化为核心,突出生态底线约束和交通廊道引领的作用,构建开放式、多中心、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。在既有“1+6”城市空间格局基础上,升级形成“1331”空间格局。

    ▲武汉市空间结构规划图

    “1331”的空间结构是对接国家战略、长江经济带、一带一路、区域发展的,同时也能体现武汉大三镇三城的概念。强化承担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,强化以创新、制造、枢纽功能为引领的新城组群,提高等级,上升为副城;提升以传统功能转型和新兴功能培育为目标的新城组群,延续称谓,提升内涵。

    非集中建设区:推进“功能小镇+生态村庄+郊野公园”体系建设。新一轮总规的空间转型重点在于非集建区。非集建区由功能小镇、生态村庄和郊野公园三大功能组成。依托现状小城镇基础,突出专业化、特色化功能,规划形成度假小镇、创新创意小镇、养老小镇等功能小镇集群。结合村庄发展策略,将村庄建设与生态保护、旅游发展功能等相结合,形成宜居、宜业、环境优美,留住乡愁的生态村庄单元。依托六楔外延结构,结合自然山水、农业观光等,打造主题鲜明、结构清晰的郊野公园体系。

    ➽   策略转型

    对自然的态度:从被动保护到生态与城市相融合

    武汉被誉为“百湖之市”,经历了从严格治湖、保湖的被动保护,到大湖+的生态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理念转换。本轮总规在对湖泊严格保护的基础上,提出结合湖泊建设百个不同等级的城市滨水公共活动区。探索“大湖+”生产生活生态、“大湖+”环境保护、“大湖+”产业创新融合等发展模式,促进湖泊保护与利用相结合。在遵循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的基础上,提出依托六大绿楔建设集旅游服务、休闲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六大郊野公园群。

    对交通的态度:从对小汽车友好,到对行人友好

    本轮总规提出将武汉建成为综合交通中心和绿色出行楷模。建立一个以满足人的交通需求特性为根本原则、以绿色交通方式为主要载体、以智慧去管理、以高效为显著标志的高度一体化城市综合交通系统。综合交通中心是对外交通,是武汉的交通硬实力。绿色出行楷模是对内交通,我们提出地铁+慢行的交通策略,通过地铁轨道网络,覆盖全市主要功能区,通过完善的自行车道、绿道串联社区生活设施。

    ▲大都市区多层次轨道线网

    空间尺度:从大尺度空间,转向中微观空间

    中观层面更强调各类战略功能、特色功能的集聚发展,谋划商务、文化、创新、养疗、体育等重点功能区。微观层面构建城市和乡村社区生活圈体系。将主城区划定为若干个生活圈,提出包括用地、道路、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建标准,以指导生活圈建设实施。乡村地区按照行政村范围,结合集约发展构建职、住、服社区体系。

    此外,新一轮总规还重点关注了老城区、城市外围新区、城边村与城外村的不同发展模式。这些区域人的构成、文化特征、交通条件等特征各不相同,对其价值的判断也不相同。比如老城区,要注重社会包容与功能多样性,城市综合功能、多元价值的塑造;城市外围新区则是空间重组与缝合的主要地区,例如东湖高新、沌口开发区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工业区升级成为平衡、包容、多元的城市新区;城边村与城外村(非集建区内)则要注重在郊区化、逆城市化地区,构建新经济活动培育空间,打造功能小镇、功能小村。

    用地重点:从增量规划到重视存量规划

    本轮总体规划编制中有个很好的基础,就是中心城区的城市更新工作,一方面建立了动静分区。动区就是城市更新中拟进行拆除并重新建设的区域,静区就是城市更新中基本保持不变的区域。通过静区让城市安静下来,通过动区对重点地段进行功能提升。另一方面是启动了控规升级,从平面控规到立体控规,把城市设计纳入到控规中间法定化,把地下空间纳入到控规法定化,实现用地的精细化管控。

    对于存量用地的使用导向,我们分类型制定了三大更新战略:一是产业升级战略,促进经济功能完善。中心城区最重要的就是进行产业升级,包括文化、创新创意产业及其服务升级。二是民生升级,促进服务保障提升。本轮总规将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,通过老旧住宅改造、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补充、生活圈的打造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。三是品质提升,促进人居品质提升。城市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,本轮总规将重点通过滨水空间的塑造来彰显城市个性魅力。

    ➽   成果转型

    本轮总规在规划成果上,按照原住建部关于总体规划编制的相关要求也进行了很多创新探索,例如从编制组织形式上采取“共同规划”模式,推动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全域空间布局方案制定,实现“两规合一、多规融合、全域管控”;从管控方式上以总图为基础,探索“总-分-控”一条线传导和管控体系,实现总规强制性内容精准传导;从辅助手段上,搭建“三规”信息平台,整合多源数据,形成“一套平台”;从成果形式上,从原来的单一文本到现在形成总报告的基础上,形成8个战略实施行动计划和分区规划指引,具体落实总体规划内容。

    下一步,根据自然资源部建立新的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,还将形成市级空间规划,这个还需要在我们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。


    责任编辑: wuhanadmin

    团购报名

    最新楼讯
    楼盘导购更多>>
    购房指南更多>>
    小编推荐
    订阅楼市楼讯